2025-03-14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5年2月26日晚,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主辦的“書香校園·國學大講堂”第一百四十四講在立德樓517會議室成功開講。本次講座以“古代文學新史料研究四境界”為主題,特邀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李浩擔任主講人,中國語言文化學院胡登全教授主持活動,吸引了眾多師生踴躍參與。
講座伊始,李浩教授引用王國維“二重證據法”,點明當下研究除了紙上材料的優勢之外,更有地下新材料的優勢。李浩教授從四個問題引入,依次闡述古代文學新史料研究的多重境界。第一境為新材料個案呈現,涉及新材料的類型、發掘、修復、刊布與釋讀;第二境是建立材料間的關聯性,從物理學、考古學原理、與歷史學者建立關聯的具體工作等角度出發,探討了新材料與傳世文獻、圖像材料及現地遺址的聯系;第三境為新材料與史學書寫的互映,強調新材料在歷史書寫、發展、記憶中的作用以及與歷史敘事的互證關系;第四境是在新材料基礎上新范型、新假說、新體系的建構,強調把握新材料、產生新學說,依然要以學術史省思為起點。
李浩教授特別指出,中國學者在石刻文獻等新材料研究上有優勢,應使其成為構筑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力量;同時,學者不應局限自身視野,應關注學術生產的全過程,并鼓勵中青年學人考察現地遺址,創新學術思維、增強學術自信。互動環節中,學生們圍繞史料考據方法、跨學科研究路徑等問題積極提問,李浩教授一一細致解答,現場氣氛熱烈。胡登全教授總結講座,強調了新材料需要研究來激活,并高度評價了李浩教授的學術成就與見解,指出李浩教授的講座為多個學科的研究打開了新思路和帶來了新方法。
本次講座不僅是一場學術盛宴,更是一次方法論的啟迪和學術理想的傳承,激勵青年學子扎根經典、勇于創新,在學習和研究進而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篤行致遠。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本次講座圓滿結束。李浩教授還關心并指導了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的學科建設,在之后的座談中指出中文學科與區域國別研究的結合、中國古典學與世界古典學的融合研究或可成為外國語大學中文學科發展的可行性路徑。
來源:中國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