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3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5年5月30日,由我校外國語文研究中心和科研處聯合舉辦的“語料庫、人工智能與語言研究”專題論壇在博文樓六樓學術報告廳順利舉辦。主講專家包括阿拉巴馬大學劉迪麟教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陸小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姜峰教授、我校李恒教授和吳淑瓊教授。本次論壇吸引了校內外眾多師生參與。
本次論壇開幕式由我校科研處副處長馬武林主持,副校長王仁強致開幕詞。王仁強首先對蒞臨本次論壇的專家學者表示了熱烈歡迎,對外國語文研究中心及科研處為本次論壇付出的辛勤努力表達了衷心感謝。他指出,在當今全球化和數字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語言研究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由人工智能引領的科研范式變革標志著科學研究從經驗試錯向智能引領的跨越,為破解重大科學難題、催生顛覆性創新開辟了全新路徑。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為語言研究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其在語言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且深入,大語言模型的出現更是引發了學界對語言生成、理解和交互等方面的深度思考。本次論壇是促進跨學科交流與合作的契機,希望本次論壇能夠推動不同學科的深度融合,為語言研究開辟新的路徑和方法。
在主題發言階段,劉迪麟以“Using corpus analysis to gain in-depth understandings of Chinese EFL writers’use of English lexis and articles”為題,首先介紹了基于學習者語料庫進行二語習得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所采用的關鍵方法,隨后列舉了部分學習者語料庫,強調了研究聚焦分析二語學習者詞匯語義特征的重要性。他以兩個學習者語料庫研究為例,分別探討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詞匯搭配與冠詞使用上存在的問題。最后,劉迪麟展示了如何使用AI對語料庫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與總結。
陸小飛的發言主題為“大語言模型微調技術在語言分析與自動測評中的應用”。他首先對大語言模型微調技術的定義與步驟進行了介紹,隨后呈現了三個案例研究,詳細展示了大語言模型微調技術在語言分析以及語言自動測評中的應用。他認為,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大語言模型微調技術在深層語言特征分析中的應用潛力。
姜峰在題為“學術互動的元話語視角:概念、方法與個案”的發言中,首先對元話語的定義與分析路徑進行了介紹,呈現了如何使用AI結合不同元話語分析模型對元話語進行分析。隨后,他對比探究了不同學科學生與專家寫作過程中模糊語與加強詞的使用特征,展示了元話語在話語研究中的應用。
李恒以“從‘實驗場’到‘菜市場’:指示性手勢個體和文化差異的認知科學研究”為主題,先后介紹了巴布亞新幾內亞Yupno人、中國農民和飼養員、i人和e人群體在交流中使用的手動和非手動手勢差異。他認為,此類偏好差異受文化、生理、環境、語言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進一步揭示了文化背景、經濟活動和生活方式對語言認知的重要塑造作用。
吳淑瓊在題為“認知語言學量化轉向新發展:認知語料庫語言學”的發言中,首先梳理了認知語言學量化轉向的發展脈絡,闡釋了認知語言學和語料庫語言學融合的可行性,并對認知語料庫語言學作了進一步界定。隨后,她從一形多義、一義多形等視角以及歷時和共時兩個維度,詳細闡明了認知語料庫語言學在語言本體研究中的具體應用。
論壇尾聲,我校外國語文研究中心主任蘇杭教授對本次專題論壇作了總結發言。他對出席的各位專家學者表達了由衷感謝,與會師生也表示,此次專題論壇內容前沿且極具深度和廣度,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