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文章來源: 點擊數:[]
外國語文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之三
11月22日19點,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文旭教授應邀為我校師生在線開設了一場題為“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兼論文化認知隱喻學”的學術報告。本次講座是我校外國語文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系列講座之三,由我校外國語文研究中心吳淑瓊教授主持,300位校內外專家學者和碩博士研究生通過騰訊會議參與了講座。
講座伊始,我校科研處處長、外國語文研究中心主任胡安江教授為本次講座致辭,他對文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學術成果進行了介紹并表達了誠摯感謝。
文旭教授首先以《論語》中的“君子上達,小人下達”為切入點對“上”與“下”的文化內涵及其隱喻性進行了論述,即“上”的隱喻義為等級或品質在上,次序或時間在前面,而“下”則相反。此外,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君子”常常與“仁義”聯系緊密,且“仁”作為一種道德范疇和道德觀念,與人性需“向善、擇善、至善”的立場同樣具有密切關系。基于此,文教授從構形及內涵對“仁”和“善”的文化概念化進行了細致探討。緊接著他引用了盧梭的觀點:“最初人們在表達某物的時候,其語言形式一定是比喻的,其本義則是后來才形成的。”因此,文教授指出,文字、語言是很難再現概念的,盡管后人以“愛”和“善”對“仁”進行解讀都難以完全再現其最初的概念。
隨后,文旭教授通過“人”的定義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文化會影響認知,文化認知是對文化和認知的整體看法,是一種生成認知(enactive cognition)與分布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具有動態(tài)性,文化概念化(cultural conceptualization)是其組成部分之一。然后文教授以“龍”“玉”“歲寒三友”等中國特有的文化范疇為例表明文化范疇具有特殊性。由于文化與思維的差異,即使是相同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其內涵也存在差異,這些獨特的文化內涵反映了特定語言獨有的文化傳統(tǒng)與文化背景。
最后,文教授對文化認知隱喻學的可行性與必要性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了其未來發(fā)展可探究的問題與方向。他表示,盡管并不是所有價值觀都通過文化隱喻進行建構,但不同語言往往會以基本的概念隱喻結構去闡釋文化中的價值觀,這都值得我們進行進一步的探索。主講結束后,師生聽眾積極地通過評論區(qū)留言與在線語音互動等方式進行提問,文教授耐心解答了相關問題,與會師生均表示受益匪淺。
在講座最后,吳淑瓊教授對文旭教授的學術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謝,并對講座內容進行總結。吳淑瓊教授表示,文教授見微知著,深入淺出地闡釋了文化對認知以及文化隱喻對價值觀建構的重要作用,且講座中列舉的許多案例都能為大家提供啟發(fā)與靈感,為未來相關研究指明了方向。
圖/文:外國語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