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4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3年12月1-2日,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語言障礙康復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委員會第一次常務委員會議暨2023年語言康復專題研討會”在我校召開,論壇由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語言障礙康復專業委員會主辦,四川外國語大學語言智能學院承辦。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嚴功軍、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張銀良、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語言障礙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高立群出席論壇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四川外國語大學語言智能學院院長姜孟主持,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開幕式上,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嚴功軍致歡迎辭。他表示,近年來我校立足“人工智能+X”戰略,成功打造“語言+AI+X”創新文科模式。語言智能學院作為我校新文科建設試驗田,在智慧語言康復、智慧語言教育和智慧語言工程等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他指出,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語言障礙康復專業委員會在推動語言康復領域的科學研究、專業培訓、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張銀良在致辭中傳達了“第八屆中殘聯全代會精神”,呼吁領域內的專家學者要深化研究,提高專業水平,并深入基層工作,推動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語言障礙康復專委會主任委員高立群在致辭中強調了人口老齡化和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并表示專委會要貫徹落實好中殘聯全代會精神,大力推進語言障礙康復事業。
本次論壇共邀請了11位國內外語言康復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作報告。與會專家立足“語言康復”這一主題,共話共商語言康復發展路徑,推動語言康復領域的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
12月2日舉行大會主旨報告。美國南加州大學附屬醫院語言治療部主任歐陽來祥博士作了題為《溝通障礙科學在中國的現狀和未來》的報告,內容包含溝通障礙的定義、美國語言康復體系的現狀以及溝通障礙的不同類型、成因和康復策略,她分享了成為專業語言治療師所需的教育背景和臨床經驗,深入分析了中國對語言治療專家的迫切需求,并展望了中國在溝通障礙科學領域的發展潛力。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代語言學研究院、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陳忠敏教授以《人類聽音器官在語音感知中的作用》為主題,探討了人類聽覺系統如何精準地接收和修飾外界語音信息。陳教授首先介紹了外耳道、中耳道的解剖結構和生理作用以及二者在語音傳導中的作用,然后對低頻敏感度與語言的元音格局進行了解析,接下來剖析了基頻感知的生理機制,最后對內耳的遮蔽效應與量子理論進行了說明。
諾爾康聽覺言語醫學研究院院長銀力教授作了題為《人工聽覺的應用進展》的報告。銀教授從人耳、助聽器與人工耳蝸感知語音的不同方式出發,指出對于耳聾患者的現有解決方案主要為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同時,進一步闡釋了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與編碼策略、人工耳蝸的三個階段以及人工耳蝸效果及影響因素,等內容進行了詳略得當地講解,并對這一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富有洞見的展望。
華東師范大學康復科學系主任兼書記劉巧云教授以《智能兒童語言康復研究進展》為題,探討了智能兒童語言評估和干預的研究進展。劉教授介紹了語言障礙的診斷標準和發生率,著重闡述了智能兒童語言康復領域的評估工具開發、干預模式建設和合作平臺建設,她期望未來以兒童語言康復與促進研究共同體為工作平臺,展開兒童語言發展評估工具開發及全國常模建立、兒童語言康復案例庫建設等工作。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周惠嫦主任作了題為《腦癱兒童吞咽評估要點》的報告,周主任從口腔感覺障礙和口腔運動障礙的角度分析了不同類型腦癱兒童的攝食吞咽狀況,重點介紹了吞咽評估的要點,包括吞咽障礙篩查、腦癱兒童吞咽障礙危險信號、飲食能力分級系統以及臨床吞咽功能。周主任強調治療應以評估結果為依據,從醫療、感覺、運動、口腔控制和進食技能等方面分析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四川外國語大學語言智能學院姜孟教授以《語言腦疾病的人工智能干預》為題,介紹了語言腦疾病的概念、類型、現狀及其形成機理,并重點闡述了人工智能在該領域的應用。他從老年病學和語言學的視角出發,深入剖析了老年認知障礙和語言的表征、產出、理解機制。姜教授還分享了醫學人工智能在跨學科領域中的定位和研究范圍,以及它在語言腦疾病,尤其是帕金森病(PD)診斷和治療中的關鍵應用,展示了語言腦疾病人工智能干預的廣闊前景。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醫師曲春燕研究員作了題為《全外顯子檢測發現罕見綜合征性耳聾》的報告。曲主任介紹了耳聾的發生率、病因,特別強調了耳聾基因GJB2和SLC26A4,深入探討了Waardenburg綜合癥及其基因突變,以及全外顯子組測序在確診非綜合征性和綜合征性耳聾中的應用。曲主任還特別分享了Parrault綜合征2型、Usher綜合征IIA、HDR綜合征等綜合征性耳聾的遺傳學和臨床特征。
北京聽力協會黨支部書記兼副會長王樹峰研究員作了題為《成人聽力干預后的言語康復》的報告。王書記分享了中國聽力障礙人群的數量和現狀,強調了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等聽力干預方法的重要性,并特別提到成人人工耳蝸術后需經歷特殊的康復訓練。他還特別區分了語前聾和語后聾的康復方法,指出定期設備調試和專業康復訓練對康復效果至關重要,并強調聽覺言語康復師在康復計劃制定中的作用。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康復學院副院長孔令志副教授以《基于腦磁圖技術的兒童語言聽覺能力評估》為題,深入探討了兒童語言聽覺能力的評估方法。他從結構、生理和行為三個層面分析了兒童語言聽覺能力的發展特點。他分享了腦磁圖技術在評估兒童快速聽覺加工、包絡追隨反應和語言層級結構追蹤能力方面的應用,并指出這些評估方法對于深入理解兒童語言聽覺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馬文教授作了《“大健康”視域下的語言與健康研究:回顧與前瞻》的報告,探討了“大健康”概念下語言與健康的關系。他分享了大健康在國家健康治理和“健康中國”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討了語言與健康研究在這一領域的關鍵角色。他還深入探討了語言與健康研究的關鍵分支,包括語言障礙、語言與心理健康、醫患交流中的語言溝通等,并指出“大健康”視域下的語言與健康研究具有廣闊的前景和深遠的應用價值。
西安外國語大學人工智能與語言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燕浩教授作了《語言特色鮮明、文理醫工交叉的創新性科研平臺簡介》的報告。燕教授介紹了平臺的基本概況以及三個研究方向:利用計算建模進行的語言腦科學研究、多模態融合技術在語言腦工程中的應用、基于生物標志物的語言腦健康提升研究。燕教授還深入解析了言語障礙的神經機制研究和治療方法,展示了腦電信號分析和血氧神經動力學特征在言語障礙治療中的應用前景。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馬蓮教授、邯鄲學院特殊教育學院院長張青教授、聽力研習社(聽力科普自媒體)創始人、加拿大執業聽力學家田嵐博士、魯東大學言語矯治中心主任李海英教授先后主持大會報告。在專題研討會圓滿結束后,第二屆語言障礙康復專業委員會隨即召開了第一次常務委員會議,會議由委員會秘書長馬蓮教授主持。會上,委員們就專委會的工作條例、未來的工作規劃以及2024年的工作計劃進行了深入的研討與磋商,并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
研討會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熱烈的氣氛中落下帷幕。
供稿:語言智能學院(通識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