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6 文章來源: 點擊數:[]
為提升學校教師教育數字化管理和教學能力,助推“數智”賦能“新文科”建設,6月12日上午9:00,由黨委教師工作部(教師發展中心)主辦的嘉陵講壇(第168期)“高校教師教育數字化能力提升——數字技術和課程深度融合”講座在立德樓A609會議室舉辦。講座由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喬愛玲教授主講,學校黨委教師工作部(教師發展中心)副部長陳惠主持,各學院80余名師生參加。
喬愛玲教授的講座聚焦教育數字化背景下,如何實現數字技術和課程的深度融合這一主題,圍繞融合的原理、目標和方法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度解讀。同時,在全面梳理數字化教育政策發展歷程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數字化工具和數字人文研究背后的原理和本質,明確了在課程教學中融合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迫切性,提升教師數字素養的必要性以及老師樹立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的關鍵性。她指出,教師應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教學的全過程,以更好實現學生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接著,喬教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詳細講解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具體目標,以及如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尤其是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此外,喬教授也特別提醒勿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誤區,切忌在技術世界里迷航,切忌出現錯誤理解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地位等問題。
最后,喬教授圍繞關鍵詞“深度融合”詳細介紹了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思路與方法。喬教授指出,實施“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實施整個“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基本思路,也即變革課堂教學結構。喬教授認為,實施“深度融合”的途徑方法主要有三個環節:一是要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二是要實施能有效變革課堂教學結構的創新“教學模式”;三是要開發出相關學科的豐富學習資源,以便作為學生的認知探究工具、協作交流工具和情感體驗與內化工具。此外,喬教授還就混合式教學與老師們進行分享,從教師、學生、教學形式、評價方式等方面對比了翻轉課堂和傳統課堂,同時結合雨課堂、慕課等平臺的實際教學案例,詳細介紹了混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最后,陳惠老師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教育數字化”作出戰略部署,強調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先手棋。高等教育也主動應對數字化時代的教育變革,尤其是在面對ChatGPT引發的人工智能革命的挑戰和機遇面前,作為推動人工智能教育深化發展關鍵主體的教師,如何超越傳統和慣性的認知模式,把準“數字化”與“課堂”的全方位融合規律,實現數字技術和課堂管理的全過程、全要素、全時空的融合,以適應人工智能背景下新的教育生態,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喬教授的講座從教育數字化的政策走向、政策分析、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數字技術與課堂深度融合的目標、思路和路徑等方面作了一個很好的報告,既厘清了深度融合的思路,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時提供了一定的典型案例,具有很強的學理性和指導性,讓師生們受益匪淺。
圖/文:黨委教師工作部(教師發展中心)